土地房屋供求應當留意 造地建屋不可輕易停滯

本港樓價持續下跌,截至今年8月,樓價已由高位下跌近三成,政府雖一再「撤辣」,但樓市仍未見起色,不升反跌。社會關注政府在樓市波動之下,是否仍應按原有計劃大面積造地的問題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指出,開發土地工作要持續做,不能因樓市波動而停滯,政府需要建立土地儲備。土地供應問題,直接關係到本港經濟、民生,以及政府財政問題,不可輕視,尤其是香港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,容易大起大落之時,更須慎重處理好土地供應問題。

本港樓市在過去3年多來,持續下跌,根據政府相關數據,樓價已由2021年9月的高位回落近三成,特區政府在去年的《施政報告》中,回應社會呼聲,全面「撤辣」,今年的《施政報告》再提出放寬物業按揭貸款成數,財政司司長指出,這一系列的措施,是希望樓市能回復到未有「辣招」之前的狀態,讓市場調節價格。不過,從目前的情況看,政府接連「撤辣」,並未能令樓市反彈回升,市民對樓市的信心也遠未回復,情況確實令人感到擔憂。

與此同時,政府《施政報告》繼續提出提速推展北都,以及穩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島建設。但這些施政方向引起社會一些議論,擔心土地供應若供大於求,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問題。全國政協副主席、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就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發文,憂慮土地供過於求,持續造地或會衍生負資產問題,加重政府財政負擔。

香港在回歸以來的27年間,既曾因為大量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而引發負資產問題,也曾因為連續多年停止造地、賣地,而導致市民居住難日趨嚴重的問題,兩者都曾產生嚴重的後遺症,對特區政府的教訓深刻。今日再次面對這些問題時,政府理應審慎思考,避免對經濟、民生造成過大的影響。

土地供應並不僅僅會影響樓價,同時也對經濟發展和民生產生重大影響。正如《施政報告》所指出,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香港未來的創新科技產業能否順利發展起來,香港能否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,以及香港的公屋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和能否成功「告別劏房」等一系列問題,都與北都發展有直接的關連,如果政府僅因樓市波動,而放緩甚至停頓北都拓土建設,影響深遠,阻礙經濟發展、民生改善,又未必能托起樓市,必須十分審慎思考。至於交椅洲填海造地計劃,同樣關連到香港金融區與大灣區的連接,以及市區重建和改善本地居民的居住問題,也不可以輕易言棄。

土地房屋的供求關係值得關注,內地在過去十多年間,過度發展房地產,導致房屋供應大於需求,對經濟發展、地方財政都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,同時也令樓價下跌,令一部分內地居民遭受損失,又對內地消費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,其中的經驗教訓也有值得香港留意的地方。

但香港與內地仍有根本的不同,內地房地產目前的總體狀況是供大於求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,截止2020年,內地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41.76平方米(約450平方呎),居住條件很舒適,但購房的意欲則持續下降,如果房屋的金融屬性進一步減少的話,購房的需求仍有可能進一步萎縮。而香港的總的狀況仍然是供不應求,「上車難」、「住房難」,居住條件較差仍然是社會突出的矛盾。

現階段,香港需要提防樓價波動過大導致負資產日趨嚴重的問題,也需要持續不斷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,解決「上車難」、「住房難」等民生問題,兩者須兼顧,不可單純為了解決一方面問題,導致另一方面問題激化,這對政府確實是一項考驗。

樓價不僅受土地、房屋供應影響,更受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,尤其是容易受外圍經濟環境的影響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,國際局勢多變,環球經濟不穩,香港容易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的情況,越是在這樣的狀況之下,越需小心應對,持續造地,增加土地儲備,才能提升政府應變的能力,從這一角度看,也不能輕易放緩或停止造地。

最新文章